1. 新大昌洋行的发展:
- 20 世纪初,意大利商人勃拉高在上海创办了新大昌洋行。最初行址在九江路,1904 年接办法商大昌洋行的进口业务,1906 年迁至四川路 8 号。该商行主要经营意大利、法国、美国的葡萄酒、烈酒、果品、包装食品等的进口、批发贸易,还从事中国古玩、兽皮、茶叶等的出口业务,并且代理欧洲多国的多家公司在华业务,在上海的多处设有商品陈列柜。后来,约 1931 年勃拉高退休回国,洋行被他的老乡梅罗接盘,行址迁到金陵东路 36 - 38 号。新大昌洋行还利用广告明信片向海外客户宣传业务,其明信片图案多为中国风情、风俗,既展示了业绩,又吸引了西方客户的兴趣。
2. 老上海的吃瓜文化:
- 上海人对西瓜的喜爱由来已久。1918 年上海小报《笑舞台》上就有人提到夏日最动人的是西瓜;1934 年《申报》直呼“夏季水果,王的西瓜”。老上海的中产阶级很重视西瓜的正宗与否,1947 年,作家“小文”对市面上的“杂瓜”不满,怀念上海的“青皮白肉蝴蝶子的雪瓤西瓜”。普通民众也有挑瓜的窍门,比如看瓜蒂是否凹进去很深、弹西瓜听声音等。而且,那时的上海西瓜销售局面多元,有整只出售的水果店铺,也有切成小片卖给黄包车夫、苦力等穷苦大众的“西瓜摊”。浙江的西瓜通过水路运到十六铺码头,有来自杭州的和嘉兴平湖的“马铃瓜”“老虎瓤”等。为保证品质,平湖的售瓜企业还联合开展“正品标记”行动。此外,还有各种“冰瓜”方式,如提前冷冻好西瓜出售,或者制作“冰西瓜水”等饮品。
3. 上海五大亨的结局:
- 1949 年,上海解放前夕,上海五大亨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选择。杜月笙冒险去见老大哥黄金荣,希望他能与自己一同离开上海,但年近八十的黄金荣以“故土难离”为由婉拒,决定留在上海。后来,上海市长陈毅曾连发电报邀请他们回来,但无人回应。留在上海的黄金荣后来接受改造,甚至被拍到扫大街的照片,而离开的杜月笙在看到黄金荣的照片后庆幸自己没有回去。
4. 老上海的弄堂生活:
- 老上海的弄堂里有着独特的生活场景。每天一早,人们起来生煤球炉,弄堂里烟雾弥漫;居民们要倒马桶、拎痰盂;牛奶摊前人们排队买牛奶,奶瓶是全市统一的;大饼油条摊是人们吃早点的好去处,咸大饼 3 分,甜大饼 4 分;公用电话亭是人们联系亲朋好友的重要场所,不仅要有电话号码,还得有详细门牌号。弄堂里,大家会一起在一排洗衣机前洗衣服,头顶上挂着五颜六色晾晒的衣裤床单,被调侃为“万国旗”。剃头摊很受老年人欢迎,人们可以在那里聊天、剃头。票证时代,购粮证、煤球卡、粮票、布票等是人们购买吃穿商品的凭证。孩子们的娱乐项目有滚钢圈、斗鸡、跳橡皮筋、刮四角片、造房子等。三伏天的晚饭后,男女老少搬出竹榻藤椅,拿着扇子,带着凉茶,在弄堂里乘凉。
5. 老上海的歌舞厅故事:
- 在解放前的上海,歌舞厅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。比如,有一位名叫秦静菲的歌女,她有着不为人知的身世,成为歌女是带有目的性的。她在歌舞厅里遇见了上海韩氏企业的领头人韩孝诚,韩孝诚做生意有原则且爱国,不与日本人合作,因此遭到日本人的忌恨,日本人想利用秦静菲除掉他。但两人在接触中逐渐了解并爱上了对方,一起经历了许多风雨。